摘要:[7]、此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朱子所作的说明,参见朱子:《伊洛渊源录》,《朱子全书》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02页。 ...
我赞同《讲记》的这个态度:应该放弃对唯一确定‘真本的过度追求,而去揭示不同版本的‘敘事的生成过程。
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这无疑表现了儒道两家在天道理论建构上的一个重大失败。
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作为天地间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老子的有生于无以及由有与无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固然可以说是一种始源性的关系。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11]、张载:《横渠易说·上经》,《张载集》,第113页。至于张载以《易》为宗之理论探索的特点,则主要在于他是以对天的重新认识开始而又以澄清天道本体问题为指向的,因而,这就展开了其从对天之重新认识而来的一系列思索: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人之德性亦与此合,乃是己有,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
对张载来说,他不仅以这一结论分析道家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发展,而且也以这一标准分析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乃至于隋唐佛学的理论演变及其教训。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从听从服从的意义出发,听大体展现为下位之人听从上位之人命令的过程。(《论语·述而》)也就是忧愁所闻之事与所践之行的分离。以上论述涉及听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等多重内涵,展现出孟子哲学中听丰富的哲学意蕴。口耳相传固然有可能失真,但因为加入了理性的判别,且以听者的在场为前提,圣王之道以闻迎来,便具有了可行性与可信度。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从闻而知之本身来说,它既可以是一种只通由闻,便知之的状态,也可以是源自闻自身的特质。
君主一方面广泛听取相关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听的内容予以判断和选取,并积极促使听向行转化,做出英明的政治决策。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在某些情况下,闻是一种进阶式的听。
若能听,则君上的恩泽遍及百姓,民心则聚。无论如何,耳不听恶声都表现出与勿听相通的一面:是对恶声的一种自觉不听。另一方面,又要将听到的意见有效地付诸于行动。闻内在地要求我们将听到的付诸于实践。
由此,以上表述便呈现为:听者之于美妙声音的追寻是相同的,这如同味觉嗜好美味的食物,视觉追寻具有美感的事物一样。但这里的听尚有两点值得留意。
换言之,正是因为闻的特质,圣者才能通由闻对圣王之道,予以体认、把握,并灵活运用。所以,从耳接收声的角度来说,以不听拒斥恶声,是恶声到来后被拒斥。
听闻相比于见闻而言,其范围更广泛。这里的闻与听关联,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听,而是在经验性听的基础上,加入了理性判别能力的、进阶式的听。听表达为听取,是以德为基础,以位为辅助,然而礼的规定乃是框架和背景。但迎来后,圣者通由闻便能知,这知不是简单的知晓,而是融会贯通,是如前所说的纳行入知之知。所以,一方面,孟子曾引述《尚书》中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上》)滕君看似是一位贤君,但尚未闻道,关键即在于他将闻道与践行予以分离。
也关联国家治理,促使君主迈向圣王的状态。孟子曾引孔子的话说君薨,听于冢宰(《孟子·滕文公上》)。
其次,闻的到来是扑面而来,无有间隙。舜与禹一样,当听到一句好话,看见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口的江河,汹浦澎湃,无人能挡。
需要注意是,子贡在这里将礼、乐并举,将见、闻并举,一方面凸显闻作为一种听的存在方式,与见相对。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孟子虽心知王意而故问者,欲令王自道,遂缘以陈之。对于君主的政治实践,以及相关情况,个体无法直接参与,也无法亲临于前,于是通过闻即听闻的方式予以获得,便是主要途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这里的圣被视为一种至高的理想人格,对于圣的追求与达成,在当今社会便自然转化为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3】可见,孟子虽也注重礼,但相比而言,他更看重仁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可见,这里也内蕴着另一个要求,即对于道,不仅要闻而且要行。这促使听者在勿听的过程中,不断修养自身,提高自我的道德判断力与政治判别力。
荀子以人之情感作为切入点,看到乐给人带来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免除的共通需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相通性。孟子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也不会完全忽视礼的规定。
4 梁涛:《孟子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真正的贤者应与百姓一起耕种而食。从政治治理的层面来看,听又帮助政治决策者逐步走向圣王。如果说上面的勿听更多地体现为君主通过对听之内容予以自觉排斥,从而走向圣明的状态。
当然,这需要在听的基础上闻,有一个对其进行理性判别和取舍的过程。从听取的意义出发,听具体展开在君主积极认真地听取臣子正确意见的行为中。
孟子引用子贡的话,提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二、谏行言听与勿听在《孟子》中,除了上述听的含义外,有时听还可被诠释为听从服从或者听取,这一意义上的听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6 具体可参见拙作《论〈论语〉中听的哲学意蕴》,《哲学动态》2021年第12期。如此一来,才能确保听的价值和意义的落实。